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一碗の茶から平和を-裏千家前家元がシンガポール大学で講演

一碗の茶から平和を-裏千家前家元がシンガポール大学で講演

(2009年03月18日)

一碗の茶から平和を-裏千家前家元がシンガポール大学で講演

写真を拡大

シンガポール国立大学(NUS)で講演を行なう、茶道裏千家の前(第15代)家元・鵬雲斎千玄室大宗匠

 茶道裏千家の前(第15代)家元・鵬雲斎千玄室大宗匠(ほううんさい せんげんしつ だいそうしょう)が3月13日、シンガポール国立大学(NUS)で「茶の心 - 一碗(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と題する講演を行った。講演会は、今年末に正式オープン予定の「ジャパン・クリエイティブ・センター」のプレイベ ントで、在シンガポール日本国大使館、NUS語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日本語プログラム、茶道裏千家淡交会シンガポール協会が共催する。

 講演は英語の通訳を逐一交えて行なわれ、戦国の乱世の中で千利休が確立し現在まで受け継がれてきた茶道の精神と、茶道を生み出した日本の風土や文化的な 背景などをわかりやすく説明したほか、茶道の持つさまざまな作法の意味を茶室での実演も交えて解説。自分の心を律するけいこを重ねる意義を大リーグのイチ ロー選手のトレーニングに例えるなど、時折流ちょうな英語とユーモアも交えた親しみやすい語り口で終始聴衆を魅了した。

 会場となったNUSキャンパス内にある140人収容の講義室のステージには、畳と床の間をしつらえた茶室も設置。開場前から整理券を手にした学生や在星邦人を中心に定員を上回る聴衆が詰めかけ、日本の伝統文化への関心の高さをうかがわせた。

 千大宗匠は戦後間もない1950(昭和25)年より、茶道の基本である「道・学・実」を実践するために、世界62カ国を延べ300回以上にわたり歴訪。茶道文化の浸透と発展に尽力し、2005年からは国連親善大使として世界平和の実現に向けた活動を推進している。

 千大宗匠は「平和の大切さを提唱して千利休が500年前に確立した茶道の精神は、争いの絶えない現在の世界を平和に導くことにも通じる。一杯のお茶をす すめ合い、互いに手を取り合う優しい心が平和へとつながる。堅苦しいと敬遠せずに、まずは気楽にお茶をいただくことから始めてほしい」と語りかけ、外国人 留学生のための茶道研修コース「みどり会」の奨学金制度なども紹介して講演を締めくくった。


許烺光( Francis L. K. Hsu, 1975)『家元:日本的真髓』 (IEMOTO: The Heart of Japan) 于嘉雲譯,台北:南天,1990
いえもと いへ― 0 【家元】

武道や芸道で、その流派の正統としての権威をもち、その技芸を守り継承する家。また、その身分や、その人。室町時代におこり 江戸時代に発達した。宗家。
「―制度」

「有幾個理由把家元當作日本最重要與最典型的次級團體。 …….第三,這是關鍵,家元無論大小都不只是一個組織。它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是個日本男女在其中看自己以及看周遭世界如何組織起來的一個結構,是解決問題之鑰,而且是如何對付內憂外患的藍圖 …..我們認為家元型的人類關係是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功的基礎。因此,本分析的題目叫作『家元:日本的真髓』。 ……. (p. xviii)

…..其精神表現在老與少,前期生(前輩)與後期生,上司與部屬間那全包性及近乎打不破的發號司令 -服從,施助- 倚賴的關係上非常明顯。…..」( 『家元:日本的真髓』,p.136

應用 日本公司是由許多自主管理的小團體(如品管圈)所組織成的結構,參考渡辺 孝雄( Takao Watanabe)『和英対照 日本的経営の変貌』(Demystifying Japanese Management) 東京:学生社,1987 出版,pp.50-1

品質嚴謹

「品質嚴謹」說法之一例,參見 許烺光(Francis L. K. Hsu, 1975 )『家元:日本的真髓』(IEMOTO: The Heart of Japan) 于嘉雲譯,台北:南天,1990p.vi

【嚴謹】 教育部國語辭典之解釋

嚴肅謹慎。宋˙歐陽修˙尚書工部郎中歐陽公墓誌銘:君諱載,字則之,性方直嚴謹。

嚴密周延。西遊記˙第十回:博奕之道,貴乎嚴謹。

嚴格。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使不得。第一,家中母親嚴謹;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要來張勝家中,斷然使不得!

整齊。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四回:姑娘看了這地方,真個收拾得乾淨嚴謹,心下甚喜。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中德诗人朗诵会:诗人与二锅头/天空深处


文学艺术 | 2009.03.18

天空深处--一个关于飞鸟的故事

3月12日至15日,杜塞尔多夫话剧院举办中国剧作家戏剧节,邀请多名中文剧作家用演出、朗诵、对话、讲座的形式展现中国当代戏剧的风貌。12日晚,著名 诗人多多的剧作《天空深处》隆重首演,为刚刚竣工的老邮局"中心舞台"揭幕。德国之声记者现场感受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多媒体戏剧演出。

走入《天空深处》的演出剧场,仿佛走进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木质集装箱,"防潮"、"易碎"、"怕热"的标识随处可见;又好比登入一架由北京飞往纽约的班机。

这是一趟奇异的旅程。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只巨大的铁鸟内部,感受着身边的奇幻境遇。铁鸟迟迟不能起飞,就像折断羽翼的理想,而在旅客的抱怨声中,一座又一座的往事的冰川浮现出它原有的轮廓。

多多和顾彬教授(右)不久前在杜塞尔多夫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多多和顾彬教授(右)不久前在杜塞尔多夫一名沉湎于回忆的男子不能相信爱已成过往;一位自诩为成功的商人在生意与女人的平衡木上如履薄冰;深陷经济危机的女广告代理商不愿放弃繁华的过眼烟云;而一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女孩总是没有理由地选择逃避……

多多的剧本也像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玄机和禅意。《天空深处》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关于飞鸟的故事。有些鸟想飞却没有翅膀;有些鸟想停却没有脚。有些鸟害怕猎人的子弹,有些鸟寻找皈依的树林……

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而到最后才发现,终点重又回到了起点。画外音响起了多多的诗篇《青草--源头》:

"听我们声音中铜的痛苦

留下山谷一样的形式

什么在生活里

掩埋开阔听力的金耳朵

什么走出来

告诉残酷世界的垂泪的悬崖

什么是人,为什么是人

介入了流浪的山河......"

档案图片:1985年在杜塞尔多夫剧院首演据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演员为Stefan Wigger(右)和Dagmar Cron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档案图片:1985年在杜塞尔多夫剧院首演据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演员为Stefan Wigger(右)和Dagmar Cron《天 空深处》是一部具有实验风格的现代戏剧,结合多媒体镜像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段将观众带入云端。该戏的舞台设计王国锋是一位装置、影像艺术家。这也是他继 2004年北京人艺演出《终点站-北京》之后与导演曹克非的第二次携手。王国锋说:"实际上做舞台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尝试。因为我04年与曹克非合作 的时候主要是做多媒体影像,做舞台还是第一次。其实这次的舞台设计的重点是观众席。我把观众席做成了一个集装箱的概念--就像从中国运过来的一个集装箱一 样。"

一个贴满了"防潮"、"易碎"、"怕热"标识的集装箱,一个承载着飞行梦想的小小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已经分不出谁是观众、谁是演员。每一个看戏 的人又何尝不是在生活里演着自己的戏。导演曹克非正是尝试以多变的视角、感性的氛围带领每一位在场的人入戏,"这个就是希望观众自己看过之后自己去感 受。"

德语专业毕业、曾在瑞士伯尔尼大学攻读戏剧学的曹克非多年来致力于德中之间的戏剧文化交流,曾经编导《在路上》、《斯特林堡情书》等多部现代剧,并 将奥地利剧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习惯势力》、德国马里乌斯·冯·迈恩伯格(Marius von Mayenburg)的《火脸》搬上中国舞台。作为一名独立导演,跨国演绎戏剧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假如不是出于一种挚爱,恐怕很难坚持到现在。曹克非 说:"我是又喜欢,有的时候又蛮痛恨它的,因为做起来很苦。但是等我恢复过来的时候又很想做。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感觉。虽然我很喜欢它,但是戏剧创作 需要全身心200%的投入,这个投入的消耗还是蛮厉害的。"

作者:亚思明

责编:叶宣


文化社会 | 2009.03.04

中德诗人朗诵会:诗人与二锅头

上周四2/26 晚7点,杜塞尔多夫的孔子学院举办王家新与多多的诗歌作品朗诵会,由汉学家顾彬担任主持。开篇致词的时候,顾彬启开了一瓶55度的红星二锅头,邀请 客人同饮。自古无酒不成诗,而这瓶来自北京的烈性白酒对于今晚的朗诵会来说更是别有一番寓意。为什么这样说呢?顾彬卖了一个关子--谜底要到最后才能揭 晓。

此次朗诵会推介的这两位风格迥异的诗人在组合上可谓是相映成趣:"后朦胧派"的王家新易读却不易解--其内在深意需要慢慢辨识;而"朦胧派"的多多活在文字的微雕世界里,本身追求的就是一种无解的玄奥境界。

例如,《瓦雷金诺叙事曲》中的遣词用字在顾彬看来简单地到了不成其为诗的地步,却被评论界普遍誉为是中国90年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王家新介绍说: "89年冬天在北京写下的一首诗。那是一个非常荒凉的时代,是一个漫长的冬夜。我这首诗用了帕斯捷尔纳克著名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中的一个细节。他想逃避 战乱,到一个名叫瓦雷金诺的地方找到了他的宁静。在一个老房子里,他开始写作了。透过笔尖划动的声音,他听到外面的雪地上传来了狼的嗥叫声。狼群在向房子 逼近。为什么中国的专家学者们特别重视这首诗?因为虽然我写的是帕斯捷尔纳克,但表达的却还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在我们自己的国家,生活中 所面临的处境。"

《瓦雷金诺叙事曲》是一首向帕斯捷尔纳克脱帽致敬的诗,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灵魂上的"互文",象日瓦戈医生那样用写作来抵御"狼群"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对于现实的映照则赋予了该诗超乎字义之外的激荡人心的力量。

同《瓦雷金诺叙事曲》一样,多多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也是写于1989年,顾彬说:"虽然多多的作品我看了不少,翻译了不少,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 很会朗诵自己的诗歌。 2006年秋天,我第一次有机会听他朗诵《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我还记得那首诗的德文译名很奇怪--'Die Fluesse von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有几条河流吗?这个翻译完全是错误的。所以说,如果一个翻译家不了解地理,就翻译不出多多的诗歌。"

顾彬很欣赏多多的朗诵艺术,说他不是在读诗,而是在唱诗。但多多表示,与意大利歌剧相比,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多多深情朗诵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多多深情朗诵

朗诵会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到了尾声。到了该揭示谜底的时候了。顾彬说,"为了让你们了解二锅头的历史背景。我应该给你们朗诵我自己写的一首诗《新离骚》。这首诗是我和北岛一起翻译成中文的。现在这首诗在中国受到欢迎。王家新看到以后,就写下了'和顾彬《新离骚》',提到了二锅头。为什么呢?因为我曾 把中国当代文学比作二锅头,把中国现代文学比作五粮液。" 饮酒思李白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饮酒思李白

顾彬曾借《新离骚》批判90年代德国知识分子的新悲观主义思潮,他写道:"不要再提/什么战争和驱逐。我们够伤感了。……不要再提/什么跳楼,什么末日和忧郁症。我们宁愿虚无/在生前死后,在怀疑前失望后。……"

王家新和道:"是的,不要再提/什么苦难和放逐,有你的这首诗就已经足够/有你的满头银发/和无端之忧郁/就已经足够/也不要再提什么'垃圾'/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有一瓶二锅头就已经足够……喝醉之后我们才知道"

王家新诗中的"垃圾"和"二锅头"都是一语双关,对此,顾彬也以调侃的语气回应说,"垃圾论"引发的风波已经过去,对于象他这样凌晨4点就要起来写作,之后还要赶去大学授课的汉学系教授来说,一瓶二锅头并不足够,而喝醉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亚思明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東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共生哲學』建構之嘗試

hc 宋蘇軾《次韻答章傳道見贈》:“並生天地宇,同閱古今宙。”



臺灣大學哲學系與東京大學共生國際哲學交流中心(UTCP)為倡導中西哲學研究的新方法及新的研究視野,將在98年3月28-29日於臺灣大學哲學系館舉辦「東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共生哲學』建構之嘗試」國際學術研討會。

欲報名參加者,請至:http://www.philo.ntu.edu.tw/conference/info.php?no=18




東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共生哲學」建構之嘗試 國際學術研討會
邀請函
敬啟者:
臺灣大學哲學系與東京大學共生國際哲學交流中心(UTCP)為倡導中西哲學研究的新方法及新的研究視野,將在98年3月28-29日於臺灣大學哲學系館召開「東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共生哲學』建構之嘗試」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系誠摯邀請國際及國內相關領域學有專長的學者專家,共同撰文討論,以深化此一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 有意參加論文發表者請填寫報名表格,於98年1月31日前以電子郵件附加檔案方式寄至本系,並請附上近五年著作表格,本系將召開審查會議,獲得通過發表者請於98年3月10日前寄交論文全文,中文字數以一萬五千字為上限。聯絡人:臺大哲學系黃薏文小姐。E-mail: r96124002@ntu.edu.tw。
以下附上可討論的子題方向以及報名表格。
論文子題:
(A)「共生哲學」之界定與內容 (B)東西方哲學中的「共生」概念 (C)超越「否定政治學」的「共生哲學」 (D)作為實踐的「共生哲學」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Paul Hoyningen-Huene)What is science?

公告主旨 德國漢諾瓦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倫理學中心」主任 保羅‧何尼根-徐能 (Paul Hoyningen-Huene) 教授訪台演講
公告單位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公告時間2009/2/25 下午 04:32:18
公告內容          德國漢諾瓦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倫理學中心」主任
       保羅‧何尼根-徐能 (Paul Hoyningen-Huene) 教授訪台演講
  
   德國科學院(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院士(知識論科)暨德國漢諾瓦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倫理學中心」 (Center for Philosophy and Ethics of Science) 主任保羅‧何尼根-徐能 (Paul Hoyningen-Huene) 教授將於2009年3月7-14日蒙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主辦),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東吳大學哲學系、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台灣哲學學會暨台 灣科技與社會(STS)學會(協辦)邀請訪台一週。在訪問期間,何尼根-徐能教授,主要將針對「科學之本質」(The Nature of Science)主題,舉辦三場學術演講。這三場演講的題目、時間與地點詳情如下:
(一)「科學為何?第一部份:簡短的答覆」
    (Lecture one: What is science? Part I: The short answer.)
    時間:3/9 (星期一)下午2:00 - 4:00 (1400-16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物理館二樓國際會議廳。
(二)「科學為何?第二部份:深長的答覆」
    (Lecture two: What is science? Part II: The long answer.)
    時間:3/11 (星期三)下午2:00 - 4:00 (1400-16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物理館一樓104室。
(三)「孔恩、費耶阿本與不可共量性」
    (Lecture three: Kuhn, Feyerabend, and Incommensurability.)
    時間:3/12 (星期四)下午1:30 - 3:30 (1330-153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8樓D0825研討室。

何尼根-徐能教授簡介

   何尼根-徐能教授於1975年在蘇黎世大學取得理論物理博士學位。他在科學哲學的研究與教學的重要貢獻,是他對於孔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的「重 建」(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omas S. Kuh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Chicago, 1993))。在這一本書的〈前言〉中,孔恩坦承:「何尼根比我還知道我的工作,並且貼切地理解它 (p. xi)。」1988年,何尼根教授繼承費耶阿本(P. Feyerabend)教授,成為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科學哲學」教授。何尼根教授從1997年轉任德國漢諾瓦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倫理學中心」現職,並 在2001年獲提名當選德國科學院「知識論」組的院士。
  何尼根教授的著作者要集中在科學哲學與知識論的領域。除了科學方法論、不可共量性、形 式邏輯等與科學哲學相關的問題之外,何尼根教授目前正從事於科學本質的研究。這次訪台,何尼根教授將針對其晚近研究成果配合先前問題的主軸,提出三場精彩 可期的演講。有關何尼根教授的著作與其他相關學術訊息,請參考:http://www.zeww.uni-hannover.de /pub.phh.eng.html。

主辦: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國科會人文處
協辦: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東吳大學哲學系
   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台灣哲學學會暨台灣科技與社會(STS)學會

活動時間2009/3/9 到 2009/3/12
聯 絡 人章芙萍
聯絡電話3366-2801
電子郵件ntucase@ntu.edu.tw
傳真電話3366-2805
公告對象教職員、學生、校友、其他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陳蝶衣與姚莉的最後一聚  紀念「世紀詞聖」逝世一周年 (林泉忠)

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0812/ph/01a.txt

陳蝶衣與姚莉的最後一聚  紀念「世紀詞聖」逝世一周年 (林泉忠)

左起:姚莉、陳蝶衣及其夫人梁佩瓊。(林泉忠提供)

  二○○七年九月一日午後,一輛從香港島亞公岩開出的計程車載著曾經叱耢上海與香港國語時代曲歌壇三十年的「銀嗓子」姚莉及筆者一行穿過東區海底隧道,直奔新界粉嶺。四十分鐘後,車駛進了榮福中心第三座大門口,位於十一樓一隅的便是一代作詞家陳蝶衣老先生晚年的寓所。

歌壇二老於「花窠」重聚

   一代畫家張大千曾為蝶老的書房題名「花窠」,筆者自然也對這「花窠」感到無限的好奇。一行被陳夫人引進屋後,只見客廳裏綴滿了各式各樣的蝴蝶工藝品,牆 上有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予這位傑出作詞家的獎狀,也有老人親筆揮毫的詩作。這裏的「花窠」並不寬敞,卻是這位百歲老人筆耕不輟的地方,蝶老晚年編著的三卷詩 詞集《花窠詩葉》也在此完成。

  四年未見「大哥」的姚莉也已年屆八十六歲高齡,然而見到光緒末年出生的百歲蝶老卻真如小「妹妹」見到大哥般親熱、活潑。超過半個世紀的合作與情誼,恐怕不是局外人可領悟的。

   早在四十年代已經享譽上海文藝界的陳蝶衣與作曲家姚敏、歌手姚莉兄妹分別於一九五二年南下香港。翌年,南遷的百代唱片公司在香港重張旗鼓,三人得以重回 歌壇。一九五六年由陳蝶衣編劇、作詞,姚敏作曲,姚莉主唱的歌唱片《桃花江》大獲成功,其後合作無數,成為締造香港五六十年代「港派時代曲」黃金時代的 「鐵三角」。

   被筆者問及最欣賞的歌手,滿口滬腔的蝶老毫不猶豫地豎起拇指說「姚莉」。席間,興之所至的蝶老還琅琅唱起他與姚氏兄妹的得意之作《春風吻上我的臉》(一 九五六),這可是頭一回聽蝶老開金口,而旁邊的姚莉姐也樂得開懷。自從兩年前伴隨著「銀嗓子」六十載的丈夫黃先生去世後,還真沒見過姚莉姐如此這般開心。

   當唱到「春天裏處處花爭妍,別讓那花謝一年又一年……」時,筆者不禁想起了一九八七年蝶老獲香港電台第十屆「十大中文金曲」評審會頒予最高榮譽「金針 獎」的頒獎台上,眾歌星與受邀上台的姚莉姐合唱了這首傳世名曲。二十年後的今天,這兩位第一代中國流行曲歌壇前輩仍健康自在地享受著二十一世紀的時光,真 慶幸筆者能有機會見證這幕「活的歷史」時刻。




馳名滬港的「世紀詞聖」

   然而,長壽之神並不眷顧每一位天才。五六十年代國語時代曲最偉大的作曲家、「鐵三角」之一的姚敏早已辭世四十年。姚敏的英年早逝,導致「港派時代曲」走 向式微,陳蝶衣在作詞方面幾近封筆,姚莉也不再有復出歌壇的念頭。當被筆者問及如何評價姚敏時,略顯耳背的蝶老親筆寫下了「作曲聖手」四個大字。

   且聽「詞聖」娓娓道來﹕半個多世紀前,每天與「曲聖」在尖沙咀格蘭咖啡館即興創作的光景,又一幕接一幕呈現在老人家眼前。兩人的合作天衣無縫,有時「一 個星期下來就能寫出十首歌」。不過,也有慢工出細貨的時候,像懷念留在上海的孩子而寄情於歌詞的《我有一段情》就「前前後後推敲了整整十天」。

   說到「詞聖」與「曲聖」的邂逅,還得追溯到一九四五的上海灘上。當時已在報界嶄露頭角的陳蝶衣受方沛霖導演的邀請,為電影《鳳凰于飛》(原名《傾國傾 城》,因陳提議而更名)的插曲作詞,從而踏上歌壇。該電影插曲之一《合家歡》就是陳蝶衣與姚敏初期合作的作品。歌詞中的「走遍了萬水千山,嘗盡了苦辣甜 酸」,隱喻抗戰,與同由周璇演繹的主題曲《鳳凰于飛》一脈相承,後者更是蝶老最滿意的作品。此外,上海時期蝶老的另一首名曲《香格里拉》也隱喻抗戰勝利, 這或許就是蝶老所說的「作詞要合乎時代、合乎需要」。

  數以千計的蝶老作品中多以情歌為主,尤其是香港時期的作品,《情人的眼淚》、《南屏晚鐘》、《我的心裏沒有他》、《給我一個吻》等皆為當年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必須有情,始可寫歌

  「愛」是人類永不消逝的主題,蝶老也曾說過他「推崇的是愛,追求的是美」。然而如何才能寫出像「一顆顆眼淚都是愛,都是愛……」如此蕩氣迴腸的傳世好歌?蝶老說「必須有情,始可寫歌……」。

   在拜訪蝶老後,筆者北上前往北大講學,未料於清華南路路口的出租車上遺失了筆記型電腦。在丟失的許多文件資料中,最為遺憾的莫過於訪問蝶老當天拍下的錄 影檔案,其中還包括蝶老與姚莉姐最後一次歡歌的珍貴片段。其後,筆者回到日本不久,即傳來蝶老辭世的消息。更讓人惋惜的是當天招待我等的陳夫人梁佩瓊女士 也在八個月後隨蝶遠去。


 如今粉嶺榮福中心的「花窠」已蝶去窠空,然而「世紀詞聖」留下的無數名曲,仍將在新的世紀、在華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繼續流傳下去。

  二○○八年十月十四日於麻省劍橋寓所

  (作者是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傅爾布萊特學者。)